冬天老犯咳嗽、哮喘、关节痛、怕冷?别等到天寒地冻才着急!中医的智慧告诉你:夏天,正是调理这些“冬病”的最佳时机!用好这4个黄金时间点,事半功倍,让冬天少遭罪!
一、什么是“冬病夏治”?
简单说,就是利用夏天自然界阳气最旺盛、人体气血最充盈的时候,来治疗或预防那些在冬天容易发作或加重的“虚寒性”疾病。比如:
* 老慢支、哮喘、反复感冒、过敏性鼻炎
* 风湿/类风湿关节炎、老寒腿、怕冷
* 慢性虚寒性胃痛、腹泻
* 痛经(遇冷加重)、冻疮等
原理就像“借东风”:夏天阳气足,人体毛孔张开,气血通畅。这时进行温补、散寒、祛湿的治疗,药物或能量更容易直达身体深处,把潜伏的“寒气”、“湿气”赶跑,强壮身体的“阳气”(抵抗力),冬天自然就不容易发病或减轻症状了。
展开剩余82%核心目标:增强体质,减少冬季发病!
二、4大黄金时机,千万别错过!
冬病夏治不是整个夏天随便做都行,抓住以下4个关键时间点,效果更显著:
1. 端午前后(祛邪打基础)
*时间:农历五月初五左右(今年公历是6月19日)。
*关键词:祛邪、防病、扶正
*为什么?端午又叫“毒五月”,湿热重,病菌多。这时重点在“打扫战场”——祛除体内已有的寒湿痰浊等“垃圾”,同时扶助一下正气(阳气),为后续大补做准备,避免“虚不受补”。
*适合做啥?
* 佩戴中药香囊(芳香避秽)
* 艾草、菖蒲煮水泡澡/熏蒸(祛湿防病)
* 喝点祛湿解毒的凉茶(需遵医嘱)
* 艾灸重点穴位(如足三里、关元)提升正气。
2. 夏至(启动阳气开关)
*时间: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(2025年是6月21日)。
* 关键词:阳气顶峰、启动治疗
*为什么?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、阳气最旺的一天(“阳极”)。这时开始治疗,就像按下了“启动键”,借助自然界最强的阳气,唤醒和启动你身体自身的阳气生发功能,为三伏天集中治疗打好基础。
*适合做啥?
* 开始艾灸,尤其是扶阳灸(如灸后背督脉、肚脐下的关元穴)。
* 在医生指导下开始服用一些温补阳气的中药进行调理。
* 注意避免过度贪凉(空调、冷饮),保护好初生的阳气。
3. 三伏天(核心攻坚期)
*时间:通常指夏至后第三个“庚日”到立秋后第一个“庚日”之间(2025年初伏7月15日、中伏7月25日、末伏8月14日,共30天)。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、阳气最鼎盛的时期,也是冬病夏治的绝对黄金期!
*关键词:最佳时机、温阳散寒、效果最强
*为什么?此时人体毛孔大开,气血循环最好。温阳散寒的药物或疗法(如贴敷、艾灸)的能量能最深、最有效地渗透进去,强力驱散体内深藏的寒气、痰湿,大补阳气,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抗病力。
*适合做啥?
*三伏贴(穴位贴敷):最经典、最普及的方法!将温阳药材贴在特定穴位上。
*三伏灸/督脉灸:利用艾火的纯阳之力温通经络,补益阳气。
*内服温补中药:在专业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服用。
*切记:此阶段治疗效果最佳,通常需要连续做3年或以上效果才稳固。
4. 长夏(健脾祛湿巩固期)
*时间:主要指夏末秋初,三伏天中后段到末伏后一段时间(大致农历六月,公历7月下旬到8月)。这是一年中湿气最重的时候。
*关键词:健脾、祛湿、巩固疗效
*为什么?很多“冬病”根源不仅是寒,还有“湿”和“脾虚”。脾是后天之本,管运化水湿。长夏湿气重,容易困住脾胃。这时重点调理脾胃,祛除湿气,既能巩固三伏天的补阳效果,又能断绝生痰生湿的源头,让补进去的阳气能真正留存住。
*适合做啥?
* 艾灸健脾祛湿穴位(如脾俞、胃俞、中脘、足三里、阴陵泉)。
* 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健脾祛湿的中药(如参苓白术散加减)。
* 饮食调理至关重要!饮食清淡易消化,多吃健脾利湿的食物(如薏米、赤小豆、冬瓜、山药),严格忌口生冷、油腻、甜食!
三、简单总结时间线:
> 端午(清垃圾、打基础)→ 夏至(启动阳气)→ 三伏天(集中火力补阳驱寒)→ 长夏(健脾胃、除湿气、固根基)
四、重要提醒!
1. 看医生!看医生!看医生!“冬病夏治”虽好,但必须由专业中医师辨证!不是所有冬天生的病都适合,也不是所有方法都适合你。医生会根据你的体质和具体病情,选择最合适的时机和方法。
2. 坚持才有用!别指望做一次就好。通常需要连续坚持3年或以上,效果才能积累和巩固。
3. 生活配合很重要!治疗期间及整个夏天,都要注意:
* 别贪凉:空调别太低(26度以上),少吃冷饮冰品。
* 作息规律,别熬夜。
* 适度运动出点汗(避开烈日)。
* 保持心情舒畅。
“冬病夏治”是中医传承千年的养生防病智慧。抓住夏至、三伏、端午、长夏这4个黄金时机,在专业指导下科学调理,就能有效改善体质,让冬天少生病、更舒适!赶紧收藏转发,提醒家人朋友,今年夏天,一起行动起来吧!
发布于:湖北省